文/ 張育慧
 

我們從小一定都聽大人說過「助人為快樂之本」吧!如果你到網路去搜尋「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會找到許多鼓勵大家要幫助人的文章,像是:「助人為快樂之本,行善讓你更樂觀!」,「助人為快樂之本研究證實係金A」,甚至有文章指出:想快樂一小時,就去午睡;想快樂一整天,就去釣魚;想快樂一個月,就去結婚;想快樂一輩子,就去助人。

助人行為與利他主義

「助人」這件事之所以被這麼推崇,是因為這屬於高度的人類道德品質,因為在「助人行為」之中所呈現的,是利他主義(altruism)的表現,所謂的利他主義,指的是在道德判斷跟思考後,產生的一種:無私的為他人的福利著想的行為,因為認為別人的幸福快樂比自己的來得重要,所以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說,有利他主義思想的人,會把自己的幸福快樂,建立在別人的幸福快樂之上,以「滿足別人的需要」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如果我們把利他主義推到極致的話,這樣的人就會像是彷彿聖人一般的存在。

不過,只要是助人都是好的嗎?偏偏就是有以「助人」之名,行「達到自身目的」之實的人。有一種性格的人,天生就是幫助者,他們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體力,盡力的去幫助人,因為他們相信:「只要我努力的幫助人,讓身旁的人感受到愛,別人也會愛我。」所以,他們常常會讓自己忙於滿足身邊朋友的各種需求中,通常這樣的人會忽略自己,或內心負面的感受,不懂得好好照顧自己。

 

當愛只存在於付出之中…

不過,他們之所以會這樣,背後的動機可能是:要藉著幫助他人來得到權力跟滿足!怎麼說呢?這樣性格的人,通常看到需要幫助的人,就會迫不及待地上前給予幫助,這樣的助人行為,表面上是樂於助人,實際上是為了能夠從需要幫助的弱勢的人身上,取得控制權!

他們常常會使用的套路可能是:「我這麼做是在幫你、是為你好,所以你聽我的準沒錯!」不過這樣的人也會踢到鐵板,萬一他們遇到那種會不斷要求協助,最後甚至變成依賴,什麼事都要人家幫他們完成,他們可能就會受不了而跟對方中斷關係,結果到最後幫助人一場,卻搞得不愉快地收場!關於「助人」,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當我們都沒有智慧的判斷,而沒有節制的去幫助人,就有可能會淪為爛好人。

 

學會說不,當個有選擇的「爛好人」

因為整個社會文化風氣是鼓勵我們去幫助人,因為希望我們的助人行為能夠讓世界更好,因而帶來善意的循環,反而變成:如果我們拒絕幫助人,我們就變成非社會文化主流所推崇讚賞的,有趣的是:當我們總是很樂意給予幫助,久而久之,人們相處的慣性就會把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不能幫忙了,人們反而不能接受這個結果,或者,我們根本不好意思、或者不懂得說「不」,就勉強自己去助人。

還有最後一種情況是:你的家人或朋友,沒經過你的同意,就替你答應要幫其他人的忙,就是台語說的:「替人引頭路」!

這種時候,這樣的忙,你到底要幫,還是不幫?

我個人是認為,以上的情況,都跟替自己拉起自我界限有關。

 

行善的力量,是一切的起始

「助人行為」是我們都能夠認同的,因為「助人」這件事,原本的出發點是好的,因為在「助人」之後得到的快樂與滿足感,都是真實的。聖經的箴言中有一句話說: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箴三27) 聯合國在2019年的「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中指出:「生活滿意度的前六大預測因素之一包含了衡量一個人在過去一個月是否向慈善機構捐款」這份報告中指出:慈善捐款活動似乎會刺激大腦內的獎勵中心,這也呼應了另一個研究所主張的:「為他人花錢比為自己花錢更能提升幸福感」的說法。而人們這種:「因給予而得到幸福感」的獎勵機制,在人類的幼年似乎就已經存在。

有一個針對20名加拿大幼兒進行的小型研究中發現:當孩子在贈送他人零食的時候,所展現的笑容更大於自己接受零食時的笑容!「助人」是一件美好的事,「助人」之後得到的快樂與幸福感也是無可取代的,不過,每件事都是一體兩面,就拿剛剛慈善捐款的例子來說,如果自己都入不敷出,甚至還去借錢來捐款,就有點過頭了。

另外一個沒有量力而為的情況就是,來者不拒。不管自己願不願意、想不想,只要有人開口,就算勉強自己,也要去助人。還記得剛剛聖經裡箴言提到的嗎?「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在不可推辭之前,有一個大前提就是:我們的手”若”有行善的力量,”若”沒有,那就需要推辭了。

 

最後,關於「助人行為」,還有一件事我們可以一起想想的就是:「助人」的動機。助人,不是一種交換利益式的提供幫助。所謂「交換利益式」的幫助,不管是給予幫助的人、或是接受幫助的人,都會有一種俗話說「欠人情」的感覺。所以,被幫助的人,總是會想著:這次他幫了我,我要找機會還他人情。

真正可以得到快樂與滿足的助人行為,是一種「不求回報」的付出。就是要清楚明白:我之所以要去助人,不是因為我要去讓人家來表達感謝、讚美或給我什麼回報,而是,單純發自內心地想要看見別人開心快樂!

助人是一個外在行為的呈現,但真正決定是否會讓自己快樂的,是自己的「心」。

當我們可以帶著智慧的判斷,以單純的心,量力而為的去助人,相信我們都能夠—快樂一輩子。

 

相關Podcast收聽

希望白頻率:談談助人行為 Helping Behavior

Apple Podcast

Spotify

 

#助人#利他主義Altruism #單純的心 #智慧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