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守成

 

電影中的原諒
《海邊的曼徹斯特》:不是所有的錯誤都可以被原諒,也不是所有的傷痛都可以被撫平,總有時間也無能為力的事情。

  初次觀看這部電影時,被那藍色與白色的畫面所吸引,而角色之間的愧疚,悲傷所染上的憂鬱,到了電影的結尾,我們並沒有找到原諒的出口,這一切也並不那麼美好,但能夠看見的是,時間與生活持續的行進。藉由無聲的肢體,能感受到角色的悲痛宣洩出了一些,那深深被壓抑脆弱的自我,而不被放過的罪終於照進了一點點陽光。

 

  《陽光普照》中所描述的陽光與曼徹斯特的冬天也有著相似的象徵,陽光的無情在於,不論有幾人死去,有幾人悲傷,陽光都不會因他們而改變。陽光每日都將升起,而我們也必須往前走。

 

原諒與釋懷
  在這些電影中看見的其實是關於原諒、放下與釋懷的議題。隨著時間過去,我們並非選擇原諒,而是選擇放過了自己。馬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傷害過我們的人。」蔡康永回道:「那不是原諒,那是算了。」原諒後傷人的那方或許就能得到解脫,但是我們卻可能還在回憶中痛苦。受過的傷終將被撫平淡化,但結痂過的傷痕卻不會被抹去。因此,隨著時間過去,我們放過的其實是自己接受自己,接受發生過的一切,那是生命給予我們的成長。
 
武裝與傷害
  放過自己也許沒有原諒看起來那麼的正義與道德,但卻比原諒需要更多的勇氣與感知自己的能力。在遇到問題時,我們常常啟動對於自我的武裝,但卻忘了有些傷害是可以略過武裝的。我們可以尖銳,可以固執,甚至可以強硬,但這些都是武器,是能夠傷害人的能力,在武裝之下的我們忘記了,忘記了來自別人的傷害,於是,最後我們打倒了對方,贏得了勝利,卻同時感知到自己傷痕累累。那是因為我們沒有注意到自己的傷,傷痕裡面藏著的可能是恨,是憤怒、是許多許多的委屈。
 

 

  放過自己的方式,跟原諒其實是一致的,在於對話,在於和解。必須理解到傷痛的源頭,給予它說出來的機會,然後便能夠給予自己理解,從而達到放下。生命總有著太多的缺憾不能從頭來過,抱著缺憾行走的人,踩下沉重的腳步,拖著長長的影子。適時放下的人,活得輕快,也能夠再讓更多的美好闖入心中。
貼文連結